王玓群像作品 《春日放鸢》
来源:《科学之友》202210期 · 传承
(资料图)
文/秦改梅
面塑,俗称捏面人,是我国特有的一门传统民间艺术。在我国众多的面塑门类中,天津面塑作为一支重要流派发展至今已有 100 多年的历史。天津面塑在继承传统面塑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改良创新,将面塑材料薄、透、润的特性发挥到了极致,作品形成了“衣薄如纱、发细如丝、衣纹飘逸灵动、人物秀美如生”的艺术风格,成为津门“新三绝”之一。
天津面塑第三代传承人 王玓
天津面塑起源于清代的山东菏泽面塑,从创始人李世修起,历经百年、传承四代,在上百年的发展及传承历史中,天津面塑在继承传统面塑技艺的基础上,在面团、工艺、技法尺寸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改良创新,制作技艺不断趋于成熟,形成了独特的流派风格。
王玓群像作品《八仙过海》
从20世纪80年代接触面塑到现在,王玓作为天津面塑第三代传承人,先后改进研发了十几种不同的面塑材料的调配方法,最终调配出没有任何杂质的面团,制作出的面人透明感非常强。面人最薄的地方在阳光或灯光下能够呈现出半透明的效果,这是天然材质里透明感最好的原材料之一。
由于面团通透感强,古代仕女服饰中丝织物的质感能够完全体现出来,王玓根据面团这一薄、透、润的特性,将仕女类作品单独列出作为天津面塑的主要表现题材,而且形成了一系列制作仕女类面塑的技法和技巧,其作品呈现出“衣薄如纱、发细如丝、衣纹飘逸灵动、人物秀美如生”的独特艺术风格。
王玓制作仕女类面塑作品的技法成为后学者学习的圭臬,仕女类题材也因此成为了天津面塑突显流派风格的典型题材。
2016年,天津面塑被收录为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天津面塑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此,天津面塑完成了从民间手艺到国家遗产的重要转变。
王玓作品《高原的风》
“从小耳濡目染,外公和母亲做面塑的时候会顺手给我一块面团让我自个捏着玩,那个时候对面塑习以为常,并非刻意主动学习,也没有觉得它有多么大的吸引力。”张亚杰说,从八九岁开始,我就帮着家里做一些道具、小动物之类的面塑小零件做。16岁暑假那年,张亚杰学习了面塑中人物的开脸、衣纹的处理等较为复杂的技艺,外公和母亲觉得他颇有几分天赋,于是便让他从1999年开始正式拜王玓为师系统学习面塑技艺,此后张亚杰便专注于面塑的创作。
天津面塑第四代传承人张亚杰 王玓向张亚杰传授面塑制作技艺
1
“作为天津面塑的第三代传承人,王玓老师为天津面塑创立了很多新的东西,这些是我外公和母亲所不会的。那个时候我年龄尚小,对面塑技艺的理解比较浅薄,只是单纯觉得王玓老师做得好。后来随着学习时间越来越长,我越能感受到王玓老师作品的魅力和技艺的高超,认识到自己美术知识的欠缺,所以尽可能地在学习中汲取多方面的知识。”面塑并不局限于面塑本身,所涉及的知识门类广泛,门槛不高,但是要想做出精品就很难,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是张亚杰在学习过程中的深切体会。
2
身为天津面塑的第四代传承人,张亚杰很早就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开班教学,并从2005年开始成为院校的正式老师,专职传授面塑课程。多年来,张亚杰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想法,积极探索如何简化教学步骤,丰富面塑的制作技法,让更多人建立对面塑学习的兴趣,为天津面塑的宣传推广作出了很大努力。
从2016年开始,张亚杰参与了天津市首创的鲁班工坊的筹备建设工作,天津面塑借助这个职业教育平台走出了国门,成为中国面塑艺术历史上第一个加入欧洲教育体系的非遗项目。
张亚杰作品 《龙腾东方》
3
天津面塑题材广泛,仕女类题材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也是最难以把握的一个题材内容。“通过细微的五官变化把仕女的微表情表现出来特别困难。比如,在制作男性人物时,通过厚重的眉毛、密集的胡子就能够掩盖面部的不足,眉毛和胡子占据了多半张脸,再加上皱纹,脸部的整体效果就出来了,但是仕女的脸要求光洁干净,通过五官之间微小的变动来调控,嘴角稍微上扬一点儿,鼻孔稍微小巧一点儿,可能整个面部就有变化。五官的刻画稍微有一点儿不到位,这张脸就不好看,制作起来难度极高。”张亚杰解释道。
“仕女类面塑在制作当中很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即把人物做得带有风尘感或者太成熟,失去了天真烂漫的感觉,这点是最忌讳的。仕女的脸做漂亮了,才能延伸到身体姿态、衣纹服饰。面部表情加上手的姿势以及整个姿态的塑造,从而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最后呈现出一个令人满意的作品。”张亚杰笑称,一开始他学做仕女类作品时,做完一看,面部年龄看上去都像五六十岁,把仕女的年龄从五六十岁降到三四十岁,最后达到二十多岁、十几岁的状态是一个最好的效果,这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才能突破,而反复练习是提高技艺的唯一方法。
张亚杰作品《奉花仕女》
跃动在指尖的技艺
天津面塑以精选小麦面粉、糯米粉为主料,加入自行研发的配制剂、保湿剂调制面团,制作过程主要有面团调制、设计筹备、技法塑造、收尾完成四大步骤。
张亚杰面塑作品赏析
张亚杰的面塑作品普遍高 12~15 厘米,一个单人的作品累计需要 30 多个小时才能完成,其作品清新宜人、飘洒灵动、线条流畅、意蕴悠远、生动传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和人文底蕴。
传承人档案
王 玓,生于1948年,天津人,从1980年开始师从雷连吉学习天津面塑,从事面塑创作40余年,面塑技艺超凡,其作品精致、诗意,自成高格,传达了唯美和婉约的东方诗意。1997年,王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1年,王玓的面塑作品被首届中华(天津)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评为天津民间艺术“新三绝”之一。2016年,王玓被评为天津面塑区级代表性传承人。2019年,王玓被评为天津面塑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张亚杰,生于1980年,天津人,自幼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艺术,幼年时随外公雷连吉和母亲雷晓蕾学习天津面塑技艺,后师从王玓学习天津面塑,其作品多次在国内重要展项中获奖。张亚杰曾多次随国家代表团以及应境外的民间团体之邀,到澳大利亚、俄罗斯、罗马尼亚、新加坡、韩国等地访问,进行作品展示、讲学及授课活动,使天津面塑在国内和国际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声誉,对我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的推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18年,张亚杰被评为天津面塑区级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