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整体。林木茂盛、鸟越长空、鱼翔浅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们的期盼也是努力的方向。在贵州,天空有鸟飞过的痕迹,水里有供鱼儿畅游的“电梯”,为了一棵树多修一段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自然“让道”,这是贵州遵循的“发展之道”。
【资料图】
“坐电梯”的鱼儿
夹岩水利枢纽及黔西北供水工程——贵州迄今为止最大的水资源综合配置工程。在这里,有一条专为鱼开辟的通道。
生殖洄游,是鱼类为了产卵而进行的集群移动。而大坝的修建阻断了河流,于是,升鱼机成为了栖息在该水域的长薄鳅、鲈鲤、裂腹鱼类等约34种鱼类的专用电梯。通过集鱼、提升转运、分选、运输、放流等步骤,有效解决了河流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及生物多样性的问题,保持水库上下游鱼类的生态平衡。
夹岩工程水源建管部副主任谢金才表示,不具备繁殖能力的鱼放流到大坝的上游;具备繁殖能力的鱼将输送到鱼类增殖站,人工进行培养。
肆意撒欢儿的黔金丝猴
在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西麓的印江县核桃塆,森林覆盖率高达97%。今年4月,这里完成了最后一批生态廊道树木的种植。呈带状种植的四照花、武当玉兰、风杨等植物为“地球独生子”——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黔金丝猴打造了独立生活空间。
“黔金丝猴生活区域内遍布高大乔木,而我们所在的区域植被比较单一,严重遏制着黔金丝猴往外扩张。通过生态廊道的建设,弥补了两个适宜黔金丝猴生活的林业单元中间的空缺。”武陵山生态保护修复印江县技术负责人余金华说。
梵净山植被的生长受地形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和破碎化,影响了黔金丝猴种群扩张。为此,梵净山所处的印江、松桃和江口三县从今年1月开始通过补栽补育,建设了长46公里的生态廊道带,为野生动物拓宽了295平方公里的生存空间。
江口县自然资源局局长杨刚告诉记者,传统意义上的生态廊道主要是采用工程项目的方式架设,而当地今年选择种植高大乔木,希望通过树种的自然生长形成天然廊道,更生态、更环保、更有利于动物的迁徙。
“拐了弯”的高速公路
用树构建生态廊道的同时,有的地方也在为树“让道”。在贵黄高速公路45公里处,一棵高约20米的青松在路基中央迎风招展。建设方在高速公路清表过程中发现,这棵百年松树正巧生长在路基正线范围内,于是便扩宽了绿化带,让路基在这里“拐了个弯”。
候鸟归家的方向
生态廊道可以是为一棵树,也可以是为一群鸟。每年10月下旬,来自青藏高原若尔盖湿地的黑颈鹤会如期来到威宁草海过冬。草海通过割除候鸟栖息地的高杆作物,加强陆空巡护,为黑颈鹤打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从2016年以来,草海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颈鹤数量从1694只增加到2588只,占全国黑颈鹤数量近五分之一。
草海保护区管委会副主任李振吉表示,保护区是作为禁飞区来管理的,特别是候鸟的栖息地禁止无关拍摄。在鸟类迁徙通道禁止建设风电项目等一些可能对鸟类迁飞造成影响的项目,尽最大可能减少人类活动的影响,让人鸟和谐相处。
草海保护区管委会副主任李振吉
(记者: 石璐 黄梓仓)